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涵盖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一项都是文化瑰宝,为进一步宣传展示这些非遗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说茶”特推出邂逅非遗好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系列专题。
此篇将聚焦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沱茶,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从明代谢肇浙的《滇略·卷三》、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等史料中窥见一斑。
根据《中国名茶志》一书记载,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本产于滇西南茶区,但因为清末和民国时期,沱茶只在大理下关镇加工和集散,所以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云南沱茶”称为“下关沱茶”。
△图片来源:大理文旅
下关沱茶属普洱紧压茶类,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面包,其制作工艺颇为讲究。下关沱茶选用云南省临沧、保山、思茅等30多个县出产的名茶为原料,初制工艺需人工揉制、机器压紧而成。制作技艺可分为,高原仓陈化、筛分(含风选)、拣剔、拼配、称茶、蒸茶、揉茶、压制、定型、脱袋、干燥、包装、高原仓陈储等十余道工序。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图片来源:大理文旅
不同民族创造的制茶技艺,孕育了中国各具风味的名茶。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是白族人创造的一门特殊技艺,长期以来,通过“茶马古道”输送沱茶,满足各民族的生活需求,不仅仅是对沱茶技艺与品质的认可、自信,也是发扬沱茶文化的一项举措。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